开讲台湾人的故事》考古田野随笔--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
夕阳逐渐西下,本日的考古发掘也将告一段落。本文是2015年秋,应邀考察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随笔,略谈田野见闻。
作者/林明美
黄昏到访,闲谈话家常
本次发掘现场,考古队员有27人,民工约有70人。
民工工资一天人民币60元,从洛阳专程请来,以「洛阳铲」探勘墓地位置的资深工人,一日工资人民币150元。
考古队民工大妈、大爷,都是家住考古现场附近的村民。
种稻不值钱哪!民工大妈说
考古队民工几乎都是附近上了年纪的村民,一个月工作20来天,可赚人民币1500元左右。村民平日多以种稻为生,扣除肥料、成本,赚不了多少钱。考古遗址就在农村附近,有机会协助发掘,不必出远门工作,就能有不错的收入,村民很高兴。
随机访问住在考古遗址工地边农舍,同时也是考古队民工的大妈。她家里种稻,今年稻米丰收,结果价钱却比往年差了1毛,「作农不值钱哪!」大妈叹气!
大妈又说,稻子一年收一次,但因本地产的米品质不高,价格较低,一般人多买进口米,运气好的话,一年大概能赚到人民币2-3万元。
我们闲聊着,庭院里几只精神昂扬的公鸡,不甘寂寞的满院子飞逐,搞得鸡粪遍地,鸡飞狗跳。大妈扬着脸忽然问我:「我们农村很髒吧?是不是?」。
又嘟哝:「年轻人都不肯住,跑城里去啰。」。再急切的追问:「你说!是你,你肯不肯住农村?肯不肯住?」。
大妈近60,年纪和我差不多,有两个娃,都在城里工作。听到我这都市来的外人已有孙子,满脸无奈,摇摇头:「没有啦,我啥都没有啦!」。
大爷补充,平日里,一亩地可以产约1600斤稻米,1000斤稻卖约1300元,扣除肥料等成本约500元,不计农人工资,一亩地可收入800元,17亩地,一年收入1万多人民币。
负责採买的考古队小赵说。今年丰收,一亩地可多收到2000多斤稻米,但米价一斤只有1块2毛。
考古发掘,其实是和泥土博命
大型墓地上方,深达数米,多达数吨的土方,民工以铲子发掘后,再以起重机吊离。
墓地上层挖掘出来的土方,必须靠人力一铲一铲,从坑底吊运到地面。
这么重,这么多的土方,可以用起重机吊送吗?考古队员回答,只有大型墓或中型墓,可以靠起重机将土方吊出,小型墓空地不足,只能靠人力吊送。
墓坑内挖掘速度的快慢及运送土方的速度,当然会影响发掘进度。比如大型墓内同时有20名民工,以整平坑壁及地面为主,目前已发掘至地表下约4米处,估计还要3米8才能碰到棺椁。
7月以来雨量极少,土质坚硬,通常每天只能向下挖掘40公分,等开挖到棺椁上方约50公分处,再转由考古队接手细挖。
小型墓穴为狭长型,距离地面数米,且土质鬆软容易崩塌,需特别注意安全性。
省考古所的黄领队,曾主持叶家山考古发掘,也曾获选列入年度十大考古发现,虽是资深考古家,但仍十分谨慎,时时关切各项工作进展。主要是此处土质鬆软,又碰上几处斜坡,如果土方崩塌,不只会延宕工作进度,最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工作人员性命。所以,除两侧以木桿顶住,增加坑壁支持力,加强防护外,不允许非必要人员出入墓坑。保安人员也日夜轮班看守,以免发生意外。
寒夜赶工挖掘
深夜,墓地上方灯火明亮,考古队冒着寒风,赶工发掘。
今日有访客(就是我们啦!),还有央视记者跟拍,为了加快国君夫人大墓的发掘速度,晚上加班挖掘。约有20个民工(含吊土方的大型吊车司机,工作2.5小时算半工),考古队实习生也在努力挖掘。
晚餐后,听到临时板房后方,大型吊车吊运土方轰隆隆的机器声,我们连忙从宿舍赶出去,披着外套,坐在坑边的小椅子上,观察大墓底部繁忙的工作。但到底耐不住夜晚降到15度以下的寒气,还是躲回板房,就着水泥砖黄土地,伴着坚硬的木板床,穿上羽绒衣,盖上厚被,对付着屋外寒冷。
想起中午的单衣豔阳、挥汗如雨,阳光晒得皮肤发疼的情景,恍如隔世。
这么重要的遗址,有无考虑发掘完成后就地兴建遗址陈列馆?「难哪!县府没有经费,省也没办法,加上历朝盗墓严重,遗址各墓出土文物不算多,还排不上啊!」。考古队长小胡博士感叹。
去年因应兴建高速公路的第一阶段抢救发掘,已告一段落,发掘成果也获得2014年十大考古的殊荣。照说依照文物保护的惯例,虽明知周遭地下墓葬群仍然相当丰富,如没有特殊原因,应该不会进行第二阶段发掘吧?
原来,因为第一阶段抢救发掘的成果如此丰硕,加上媒体大肆报导,反而引起盗墓人士的兴趣,到处摸黑作业。面对越来越猖獗的盗墓活动,考古队才不得不提出持续发掘计画,以免丧失珍贵的文物和更重要的历史资讯。
此次发掘计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,为期约四个月,总经费为1千万元人民币。绝大多数的花费为发掘人力,经费相当拮据。加上担心扰民,考古队也没有配备车辆,每日厨房採买还得向附近的农民商借三轮电动车代步。
「洛阳铲」使得赫赫叫的民工老武
一般人对大陆特有的考古工具「洛阳铲」可能不太熟悉。「洛阳铲」是一种凹型探铲,因河南洛阳附近农民最早使用而得名。因其简易方便,初期广泛使用于盗墓。讽刺的是,因为以机器钻探取样,费时费工,后来「洛阳铲」反而成为考古工作的重要钻探工具,作为辨别土质,探勘古墓之用。
负责考古地质钻探的「老武」,今年53岁,来自洛阳附近,以专门製造「仿古唐三彩」闻名的朝阳镇,是资深的钻探工人。虽说是农民,20多年来与土地打交道的经验,「洛阳铲」使得极为熟练,是考古队专程聘来的好手。
「老武」是来自洛阳的资深考古民工,以「洛阳铲」探勘墓穴位置,技术纯熟精準。
以「洛阳铲」挖出的管状土块与钻洞。左上方略带红色的土块,判断应含有硃砂。
钻探后,以石灰划出墓葬範围,考古队再据此进行发掘。
站在遗址地上,打着赤膊,一个人舞着9尺长洛阳铲,一铲铲用力钻探的老武,火辣辣的日头照在身上,黝黑的皮肤绷得油亮亮,一身的精肉,要不是脸上的皱纹,还真像个练家子。
老武家里的农地租给集团耕作,前几年在西安大唐西市摆摊,专卖家乡新仿的唐三彩文物。要不是这回在遗址地上先见到他,有了专精干练的印象,否则在西市乍见,恐怕也只会当成是个一口河南乡音,跑单帮的普通老农,而不是身怀绝技的资深考古发掘专家吧!
请教他如何从土块颜色成分,判断下方是否有墓葬?「老武」指着刚以「洛阳铲」钻探上来的各式管状土块,细细说明何者属于没有人为扰乱过的「生土」?何者属于夹杂着硃砂的「汉墓土」?
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墓,埋葬时多有以朱砂遍撒棺内外避邪的习俗。因而只要铲出含有硃砂,颜色较深的有机土块,大致就可以判断出下方古墓的位置。老武钻探后,用石灰划出墓葬範围,考古队就可以据此进行发掘。
希望不是「道光」墓,都被「盗光」了!
这次发掘最主要是2号大墓,紧临1号国君墓,规模略小,推测是国君夫人墓,文化层上虽有明显盗墓迹象,大家仍是充满期待,20来位民工及考古队员日夜加工,迷底即将揭晓。
50来岁的民工大妈蹲在坑边,看着小胡队长清理陶罐,我们柴米油盐的瞎聊,她忽然叹口气:「你们真好!肯和我们农民讲话。」,另一位大妈接腔:「是啊!怕你们看不起我们,我们不敢先开口呢!」。小胡队长笑笑,头也不抬忙着清理刚出土的陶盖。
边吸菸,边工作的民工
计画主持人与考古队长在工地商量进度
小胡队长80后的,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,年纪虽轻,经验丰富,带着一群老中青队员,还要抽空接待台湾来的客人,一有重要发现,更要亲自动手指导,台风颇为稳健。
为了央视採访记者明日将来现场採访考古发掘主持人,而现场正有一座小型墓葬发掘到精采段落。小胡队长向队员发令工作项目之余,忧得不敢亲自淘墓。反而找来连日发掘手气好,一路挖,一路出铜器的实习生去「淘」,自己躲了一边去。
小胡队长就怕自己淘个空,成为「道光」(盗光)墓,墓内空空如也,文物凭空飞了去,央视记者也没得甚么内容拍,那麻烦可大了。
后来呢?
这次参与2700年前,曾国墓地的考古发掘,真是大开眼界。
台湾虽也有数千年,甚至万年前的考古遗址,但多属于「旧石器时代」或「新石器时代」,缺少文献资料佐证的史前考古。这次的考古田野,以实际出土的文物,结合历史文献考证,「发现」西周晚期、春秋早期的「曾国」国君墓地,也印证史书上有关周天子对封国国君陪葬的规範,增广不少见识,特为之记。
林明美,台湾桃园人,台大人类学系毕业,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硕士暨杰出校友,文化大学都市计划博士,一生热爱文学写作,长期视博物馆发展、文化资产、考古遗址保存为己任。
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馆创馆馆长,一手打造该馆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关联,并曾担任国立故宫博物院及历史博物馆展览组组长等职,现任灵鹫山生命和平大学筹备处主任。
林明美为桃园芦竹区望族后代,家族多从事教育及治理乡里事务,日治时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学或留学满洲、创业等。偶然机缘下接触学界相关研究出版,揭露家族自清代历日治至现代以来,与当代社会的渊源,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。
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为经,联结历代社经文化脉络,兼具史实与趣味性,极具可读性。
开讲台湾人的故事》您在千年古墓旁睡过吗?开讲台湾人的故事》灯塔追追追开讲台湾人的故事》我的狗儿子们开讲台湾人的故事》 日出大戏开讲台湾人的故事》新版狐狸与乌鸦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HJ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scbgd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