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珊珊》从生活习惯,到市民精神
黄珊珊》从生活习惯,到市民精神
【爱传媒黄珊珊专栏】台湾有一场别的地方看不到的舞蹈。
它几乎成为了这座岛屿一种标誌性的地方特色,国际媒体也曾多次来台报导取经。你会听到这融合古典钢琴乐章,经过电子音效重新混音诠释的曲风,在街头定期定时巡迴,一种大型、公开,且向所有人开放的表演,每日更有若干场次,在全岛上演。
太阳下山以后,就是我们随着音乐起舞的时候。
手执大包小包垃圾袋,伴着〈给爱丽丝〉、〈少女的祈祷〉,追逐着黄色垃圾车、白色回收车──这样的光景,是每个在台湾生活过的人都一定学会的舞蹈,一场又一场,属于日常生活中必经的街道芭蕾。在骑楼下、街道口,垃圾车闪着灯号,熟悉的旋律从远而近,沿路经过定点,从早已集结等候的民众手中收取一包包的垃圾,继续它夜间的城市之旅。
有一次去九份旅游,走在平常人声鼎沸的老街,在晚上人潮渐少之际,远远地,依然听见音乐响起,依然是那首〈少女的祈祷〉。较平时小一号的车型,夹身在大红灯笼之中,小心翼翼行过细长蜿蜒的石板道,垃圾车一面收着两旁店家的垃圾,一路向上行驶,动作如此熟练,彷彿是最寻常的特技表演。甚至前一阵子,一个义大利电视台的益智问答节目就向参赛者提问:「当一台黄色的车,播着贝多芬的〈给爱丽丝〉经过,台北的居民会做什么事?」参赛者一脸苦恼,在「带狗出门散步」、「举出国旗」、「停止饮用酒类」之间左思右想,或许压根没有想到,乐圣清澈如水的钢琴曲,竟然可以和垃圾清理联想在一块吧。
也许最能勾起台湾人潜意识中强烈本能反应的音乐,不是国歌,也不是流行乐,而很可能是这两段源自古典、用电子音重新演奏的旋律──听到的人,纵使不是惊觉起来、提着大包小包冲出家门,一幅街头巷尾集体等待倒垃圾的盛况,也应该会在脑海隐隐浮现。
这简直像是集体的行为艺术,像是那些训练得一丝不苟的舞者,在街头快闪,每一个动作都极其精準的群舞,在寻常时分突然聚拢、完成任务,而又转瞬散去。不同的是,这已经是一种市民必备的习惯,在这里生活,自然就学会演出的一种奇观。
像这样的行为,可不是自古如此,也不是任何国家都看得到的。很多时候,一座城市,一个地方的住民往往并不是由特定原因所聚集在一块生活。就连在都市分租的租屋客,不认识彼此的情况下,未必都能建立起照料公共空间的习惯,更何况是一座大都市,上百万的市民?
作者为前台北市副市长
照片来源:作者提供。
●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,经授权刊载。
●专栏文章,不代表i-Media 爱传媒立场。
蕃新闻推荐影片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HJ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scbgdq.com